欢迎访问荣县农业科教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农业新闻
  • 通知广告
  • 农业项目
  • 农业推广
  • 农民培训
  • 经营管理
  • 农业法律
农业推广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您当前位置:荣县农业科教网 >> 农业推广 >> 科教 >> 文章 >> 提高荣县水稻生产效益的要点

提高荣县水稻生产效益的要点

作者:丁超时间:2016年03月14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荣县农业科教站   丁超

【摘要】:荣县是全国产粮大县,水稻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0%。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了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加大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首要职责,本文从6个方面分析了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水稻生产;效益

荣县位于四川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之一,幅员面积1609k m²,总人口69.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15万人;耕地面积3.99万hm²,其中田2.55万hm²,土1.44万hm²,常年种植水稻面积2.46 万hm²,总产量20.69万t, 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0%。影响水稻生产效益的因素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销售价格因素,这是外因,由市场决定。多年来,国家对水稻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销售价格有了基本保障,但好品质稻谷通过品牌建设,也可能卖个更好的价钱。二是数量和成本因素,这是内因。首先是产量要高,要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稻谷;其次是要保证生产成本低,要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稻谷。

1.气候影响是前提

荣县年平均气温为17.8℃,年总降水量在1000mm左右,月降水量不均,7月、8月降水量最多;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现在可采用人工干预天气,但对于水稻生产,要随时掌握天气预报,根据气候变化来调整生产,做好抗旱防汛准备,采用薄膜育秧提高地温,避开雨天施肥施药,早栽早插提早收割头季稻,促进二季稻早分蘖,早授粉,早结实;同时可采用机械化生产操作错开恶劣气候干扰;在田块选择方面,首先是选取土质肥沃,没有污染的田块,地力综合水平能够达到3级以上最好,这样的田块土壤层厚,用肥少,生产出来的稻谷自然是产量高,质量好;其次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机能进、物能运、旱能灌、涝能排”,这种田块利于开展机械作业,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蓄水供水能力。 

2.优良品种是基础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后代表现占遗传因素的40%以上,只有选好了品种,其后代才可能结出好的果实。水稻品种选择上,首先要根据各地气候及土壤情况,引进适宜种本地区植的品种;其次是产量要高,亩产要高于本地区种植的其它品种,平均产量应达9t/ hm²;三是要质优,生产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后,要求米饭香、糯性强等;四是要抗性强,不易发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同时还要能抗风吹,耐干旱等;五是要再生力强,要选择生长周期短,中稻收获后能快速分蘖、开化、结实、产量高的品种,先期进行试种,各方面情况稳定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3.机艺融合是核心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其成本除种子、肥料、农药等成本外,其他主要是人工成本,而且越来越高,已成为水稻生产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为降低生产成本,首先要尽量采用机械化生产,在主要的育秧、插秧、施药、收割等环节采用农业机械化作业,不仅能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作业质量,提高土壤和灌溉利用率,增加插秧密度和均匀度,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如用水稻烘干机可解决潮湿天气造成的稻谷发芽变质现象,从而保障了稻谷质量。其次是要创新水稻生产技术,如旱育秧技术、抛秧技术、三围立体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再生高产技术等“四新” “六良”集成技术推广。其三是根据不同田块条件,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能机则机,能艺则艺,机艺相融,既要提高产量,又要保障质量,既要降低成本,又能增加效益。

4.肥药适配是保障

首先要对不同区域或不同田块土壤进行肥力检测,掌握其营养成份和重金属含量,针对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对不同区域或不同田块科学配置不同配方肥料,在测土配方肥的配方中,除要配足水稻所需养份外,还要考虑是否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通过测土配方的应用与推广,在提高肥效的同时,也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同时狠抓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一方面根据县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害防治通知,及时开展水稻稻瘟病、纹枯病、胡麻斑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等的防治;另一方面,要注意定期巡查,随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处理。不管是什么病虫,都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虫害情况,选用有效安全药物,按施“农药使用说明”药水比例配匀,在天气晴朗时对水稻进行喷雾防治,既要能治病治虫,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又要保证安全,使生产出来的稻谷安全、生态。

5.再生再产是方式

在水稻生产方式中,根据地区气候条件,能进行二产一定要搞二季稻生产,能搞三产则要生产三季稻,本地区要采用中稻+再生稻生产模式,通过再生实现二产,中稻一般每公顷产量为7500~10500Kg,中稻收获前追施再生稻促芽肥,中稻收获后的稻桩施用植物生长激素“九二O”,稻桩再次快速发芽分蘖抽穗结实,每公顷产量为3000~4500Kg,每公顷可增加产量40%以上,从投入产出算,效益还不止增加40%,这也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的主要措施。

6.产业经营是关键

传统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其在品种选择、肥料、农药购置过程中无法体现优势,先进技术也难以推进,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效益低下,农民种植积极性逐年降低。只有开发产业化发展道路,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种粮大户”的生产模式,一方面可在多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进行信息化管理,引进优良水稻品种,统一配置手机,建立云平台,统一物资配送、规范生产技术,产品收贮、运输等,推广订单生产,以降低成本,保障质量,提高品质和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通过产业化经营,达到2 hm²以上生产规模,除能享受到国家对种粮大户的特殊补贴和国家规定直补政策外,还可增加补贴1500元/ hm²,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总之,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关键,但如何通过科技更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总结。

上一篇::我省农业从今春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一篇::荣县铁厂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友 情链接| 版权申明| 管理登录
荣县农牧业局主办 荣县农业科教站 承办 蜀ICP备10021730号-3 信息6447条 点击5761405次 ©荣县农业科教站版权所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