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荣县农业科教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农业新闻
  • 通知广告
  • 农业项目
  • 农业推广
  • 农民培训
  • 经营管理
  • 农业法律
农民培训
  • 简报
  • 图片
  • 视频在线
您当前位置:荣县农业科教网 >> 农民培训 >> 农民田间学校 >> 简报 >> 荣县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荣县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总结

作者:丁超时间:2012年09月13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荣县农民田间学校自成立以来,在省农业厅、市农牧业局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农牧业局领导下,严格按照农业部大力推进农民田间学校推广模式,创建了一批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具体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省厅《关于报送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情况的通知》的要求,认真进行工作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2008年7月被列为省扩权县。全县辖27个乡镇,301个村,3985个组,总人口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2.72万人,农村劳动力37.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1.16﹪,其中富余劳动力21余万人。

我校紧密围绕“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 建设项目,积极借鉴并推广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农民田间学校。近年来,  共开办田间学校11所,其中重点班3所,直接参与学员75人;普通班8所,培训学员200人,带动农户5000余人,把大量新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及种植水平,同时锻炼了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效促进和推动了我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一、农民田间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现状

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让农民参与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生态意识、团体精神,提高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种能力,助推主导产业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截止目前,已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有11所,今年建成3所。有重点班三个,分别是鼎新镇大龙村和西堰村,古文镇山边村;普通班八个,分布在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的乡镇。其中鼎新镇西堰村农民田间学校是西南地区第一所开班的农民田间学校。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学校建设情况。根据我县的基本情况,经过仔细筛选,今年新共开办了三所农民田间学校,分别是鼎新镇西堰村农民田间学校、鼎新镇大龙村农民田间学校、古文镇山边村农民田间学校。

2.师资队伍情况。教师水平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2011年10月我县派1名技术骨干丁超同志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十三期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2012年1月16日,由辅导员丁超主持,举办开办了荣县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田间学校把培训专业与实施乡镇的产业相结合,选择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具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共计16人参加师资班培训。经过一周的参与式学习,使学员们明白农民田间学校并不仅仅是把学校办到田间,而是一种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是一种针对农民生产实际需求的参与式农技推广的新方法。同时作为农民田间学校师资班的学员,大家不仅掌握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办学程序,也学会了需求调研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工具以及培训班课程计划的制定等内容。同时,荣县农民田间学校建立了贯通县、乡、村的县级农技辅导员——乡级技术辅导员——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师资链条,实施县乡村联动机制和辅导员与学员包村入户机制,在各个生产环节均给予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了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效率 。

二、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措施

(一)科学选择校址

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在详细调查周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鼎新镇西堰村、大龙村和古文镇山边村建设农民田间学校。这三个村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较快,拥有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资和项目建设,大棚和温室面积发展到1000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50%,也是示范县建设的蔬菜生产试验示范基地。

(二)科学确定学员和辅导员

学员接受能力的高低,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为此,我们在自愿加入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同志,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作为田间学校的学员。同时成立辅导员组。在科教站、经作站、蔬菜站、土肥站等部门选择优秀的人员作为辅导员。对学员进行认真培训和指导,提高学员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搞好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是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的前提,是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基础,是全面了解学员能力水平及真正需求的有效手段。一是周密制定需求调研计划。我们首先由辅导员制订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计划和调研工作计划。确定调查内容和设计调查问卷。二是认真实施需求调研。由县农业科教站协调安排,同辅导员组织分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调研方法实施调研,搜集农民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认真进行需求调研分析。调研后认真总结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制订培训计划和确定培训内容。

(四)举办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是整个田间学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是强化宣传,争取支持,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果。今年2月28日、7月18日、7月26日,3所新开办的田间学校都分别举行农民田间学校开学典礼和开班仪式。特别是鼎新镇西堰村农民田间学校是今年西南地区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来自省农业厅,市农业局和县农牧业局相关领导都参加了此次开班仪式。

(五)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日

开学典礼后,我们根据蔬菜产业特点及培训计划,每隔10—15天组织一次农民学习活动日,通过有秩序地组织农民进行统一学习,提高了学员的科技素质。一是学员病害识别能力显著提高。原来学员有10%能基本识别病症,经过田间学校的培训,有80%的学员能够准确识别病症;二是防病治虫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原来学员在病虫害的防治时期上不能准确把握,通过培训后能够正确地识别病害和把握合理的防治时期,从而提高了防病治虫的有效性,减少了盲目用药和盲目防治的情况发生。三是农资选购自主意识得到提升。而且今年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80%的蔬菜种植户都能够准确识别病虫害并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选购相应的农药品种。四是经营理念得到改善。往年农户的生产只是就生产而生产,并没有太注重市场的需求。在经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后,农户懂得了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创新教学方法

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中,荣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大胆采取了采取参与式,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开展了拓展训练,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团结意识。在授课时,授课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学员要求和参训学员结构,适度调整了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学员普遍欢迎,提高了学员学习热情,满足了学员需求。

三、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效果

(一)农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受训农民提高了自觉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我田间科学管理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和带动意识。采用BBT票箱测试,受训农民学员知识和技能,平均提高40%,达到了独立操作能力。

(二)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田间学校组织的多形式的系统培训,使广大的蔬菜户明确了蔬菜产业发展方向,更新了观念,调整了结构,学习了科学管理技术,收入增加21%,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普遍获得了增产增收,亩效益增加18%,病害发生率降低15%。

(三)节本增效成果显著。学员农民田间学校测土配方施肥学习中学会了观察识别蔬菜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并掌握了科学施肥的技术,其中使用配方施肥可节省30-40元,农药可节省40元,一亩地有效节省60-80元。此外,每亩地可增收200元左右,农民亩均节本增效近300元。

(四)锻炼了一批优秀辅导员,培养了一批优秀农民学员、技术能手、科技示范户。田间学校275名学员中在当地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主导产业增收了10%以上。

四、典型案列

1.陈万洪同志是鼎新镇西堰村村支书,一直从事蔬菜种植。作为学员的陈万洪认真听讲、认真记录、踊跃发言,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种植水平,还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请教辅导员等途径,努力学习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新技术,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陈万洪告诉我们,自从成为农民田间学校学员以后,学校辅导员给他讲解了蔬菜种植技术,病虫防止技术和施肥技术,并隔断时间就来到地里实地指导。以前他的蔬菜种植每亩只能产5000斤左右,品质也不高,卖不了好价钱。通过辅导员指导后,现在他的蔬菜地每亩产量上万斤,今年光蔬菜年收入就能达到8万元。陈万洪不仅自己积极应用蔬菜种植新技术,还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学的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蔬菜病虫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以及自己多年积累的挑选种种子、肥料的经验和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共同走上致富之路。一有闲暇时间相邻们都乐意聚在陈万洪家交流蔬菜种植经验。在陈万洪的无私帮助下,附近的种植户都受了益。经他示范带动的种植户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他就辐射带动农户32户,辐射带动面积达到了100亩,平均每户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5%。

2.王立平是鼎新镇大龙村田间学校农民学员,现年50岁, 2000年初,王立平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当时大棚种植效益比较好,也赚了钱。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带来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常规的大棚蔬菜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常规的蔬菜种更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今年,王立平参加了田间学校的学习,接受新型创新模式的培训,学习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他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经营管理能力、协作意识、生态意识和生产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悉心指导下,他把自己的30亩菜地全部实行了无公害种植。此外,他改变了原来的种植方式,实行安全用药和合理施肥,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操作。在他的带动下,又有100多菜农户开始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全村在他的带动下经济效益较往年成倍增长。

3.古文镇山边村学员陈利深有感触地说:“我家种5亩田又经营农资,过去村民来买药,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我要求他们加大用药量。虽然病虫害得到防治,但投入增加,环境受到污染。现在,按照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指导,掌握用药时机,对症下药,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都大大减少,用药很讲究技巧。”

“以前的培训班是上级的农业技术员在上面讲课,我们在下面听课,基本上是理论的东西,”陈利说。“现在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每星期都到村里来引导我们参与活动,指导我们在田间解决问题,重在实践,很合我们的心意。我们村除了种植蔬菜,还有一部分水稻,以前要打药5-6次才得收获,今年在辅导员的指导下,我们只打药2次,同样获得高产,每亩节省农药钱30元左右。今年的水稻有一次发病,我们想打药,辅导员到现场看后,要求先观察,不要急于用药。后来病没有扩大,也不用打药,大家很感激辅导员的过硬技术。我们村今年水稻用药少,而且都用高效低毒农药,米的质量很好,请你们到我们村买米回去吃。”陈利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五、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问题

1.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培训的知识与理念接受程度不能统一。

2.缺少工作经费,没有专用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作不能保障顺利实施等等。

3.学员较为分散,技术力量不足

4.辅导员经验不足,具备专业知识的田间学校辅导员人才缺少,当学员养殖户遇到生产中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不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在以后的培训、辅导过程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加强辅导员培训力度,要举办一些田间学校辅导员的培训班,尽快培养和建立高素质农民技术辅导员的队伍, 开展时效性强的农民技术培训。

3.探索建立农民培训的激励机制,争取财政投入保障,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的运行机制。

上一篇::荣县兴办11所农民田间学校
下一篇::田间学校下乡忙 培训技术促增收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友 情链接| 版权申明| 管理登录
荣县农牧业局主办 荣县农业科教站 承办 蜀ICP备10021730号-3 信息6492条 点击6559274次 ©荣县农业科教站版权所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